2020-2021学年常州纺院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1-10-31 阅读:7729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托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资源、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成果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积极探索艺术教育改革路径,形成了“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相依共促、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相融共鸣、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艺术社团实践相辅共育、艺术作品创作与创新创业实践相向共进”的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机制。发布了《关于加强何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常纺教字【2021】52号文),现将学校2020-2021学年艺术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成立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配备了文创中心负责人,统领全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同时,确保组织保障到位、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场馆设施齐全、校园艺术文化凸显。

1.组织保障到位

本学年,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主任、分管教学校领导为副主任的美育指导委员会,隶属于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党委宣传部、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合署)、科技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质量管理办公室、后勤保障部、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等负责人组成。美育指导委员会下设美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心(美育教研室),设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确保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学校不断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从基础建设、场馆建设、设施设备和资料购置、优质网络课程引进到艺术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有效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适应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社团活动需要,仅文化展示中心每年拨款近20万,确保文创中心的升级与完善。

3.场馆设施齐全,特色鲜明

学校重视公共艺术设施条件建设,建成600多平米的“领秀”多功能展厅,定期展示师生作品。现有的表演厅、多媒体教室、琴房、画室、舞蹈房、大学生活动中心、影视动画VR体验基地等艺术活动场馆,能充分满足教学、艺术活动和演出的需要。学校建设的文化展示中心包含校史馆、纺织面料馆、胡进庆动漫艺术馆、徐氏留青竹刻等多个大师工作室、京剧服装陈列等多个非遗文化艺术馆,充分展示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学校对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创美广场进行了设计和修缮,为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和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好的活动场地。

二、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相依共促

由党委书记吴访升牵头与文创中心共同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纪10多所院校共同编写的《大学美育》教材已经列为省重点规划教材。以“以美赋能、强技精艺”——高职院校美育创新实践为题,申报了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学校共有艺术类专业12个,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环境氛围、场馆建设,还是教学师资、课程开发,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都与艺术专业教育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学校依托艺术专业教育建成的8号楼艺术楼、7号楼文化展示中心、科教城创意服装实训基地等,是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艺术类专业每年进行开放式采风写生作品展、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时装秀等,为全校师生呈上精彩纷呈的“艺术大餐”。

2020年,我校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与示范基地”。我校徐风老师的留青竹刻、红木浅刻获得一等奖,新景泰蓝掐丝工艺项目获得三等奖。

2021年,学校先后举办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师生艺术作品展,“风华正茂颂百年党史,经典流传赏世纪华裳” 师生红色作品展暨百年服饰文化变迁展,参加了北京大学生时装周等。先后展出创意产品、文创作品、传统手艺工品、非遗作品等千余件在校师生作品,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体现艺术设计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活力。师生共鉴艺术作品更是一堂生动的“美育”实践课,更好地推进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吴访升书记指出:一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二要彰显传统优秀文化。要从传统国学中,尤其是中国书画中吸取营养,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传承好、并有所创新;三要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创造,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通过艺术创作进行价值引领,使得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高尚。

学校依托艺术类专业教学师资,不断开发公共艺术课程。本学年共开设了《影视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艺术导论》、《美甲设计与制作》、《服装史与服装欣赏》、《走进故宫》、《服装色彩搭配》、《花道-插花技艺养成》、《茶艺美学》、《纺织图案数字化设计》、《中国文化》、《纺织文化与技术》、《趣味美学》、《手工编织》、《演讲与口才》、《服装面料欣赏》、《硬笔书法》、《芳香护肤与护理》、《珠宝欣赏与鉴定》、《生活物品美学》、《水彩画技法与临摹》、《新程序”艺术设计思维训练1-植物蓝染》、《装饰版画》、《工笔画》、《皮肤护理与美容基础》、《模特与礼仪训练》、《时尚奢侈品赏析》、《唐卡艺术绘制与篆刻》、《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文化地理》、《中华诗词之美》等三十余门公共艺术类选修课。

 

三、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相融共鸣

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全方位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扣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和提升学生对美的向往。学校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漫步校园,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内的雕塑群、校史馆、桥梁道路,处处都透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2021年度,学校紧紧围绕根据《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相关要求,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为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专业特点坚持“常纺”特色,在社团建设、文体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学校先后建成了多个特色工作室和展馆(地方非遗、时尚礼品、中法装饰、纤维艺术、皮具制作、琉璃工艺、陶瓷艺术、纺织产品、家具艺术、扎蜡染、绘画、服装等),拥有以常州地方非遗为特色的非遗展示体验馆,聘请了梳篦、陶瓷、剪刻纸、乱针绣、留青竹刻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非遗作品的收藏、保护、传习、制作、体验活动,促进了我校技艺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托公共艺术课程,每年开展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涵盖绘画、书法、摄影、设计四个大类,其中既有艺术专业类学生作品,又有非艺术类学生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弘扬时代主旋律、汇集青春正能量,展现出常纺学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青春风采,也彰显了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的特色。

2021年,学校继续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和类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大力鼓励大学生进行课外艺术实践,精心举办一系列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本年度,学校继续举办了组织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建新功”2020年迎新晚会、迎新杯篮球赛、社团巡礼月、“一二·九”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9场,社团活动500多场次,参与人次超万人。这些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立体展现了学校的人文风貌,与公共艺术教育相互融合,创新了师生艺术实践的途径与方式,有效提升了青年学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境界,在校园内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四、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艺术社团实践相辅共育

学院一贯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在各级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修满2个学分的公共艺术课才能毕业。本学年,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32门(详见表1)。课程建设采取自建与外引相结合,课程教学分为“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等多形式,课程内容涉及艺术理论、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教养与审美素质为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书法等艺术形式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还面向常州科教城另外4所高职学校开设《仿景泰蓝装饰画》、《数码人像摄影》、《琉璃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共享课程。

表1:2020-2021学年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1

影视鉴赏

2.0

2

音乐鉴赏

2.0

3

美术鉴赏

2.0

4

艺术导论

2.0

5

美甲设计与制作

2.0

6

服装史与服装欣赏

2.0

7

走进故宫

2.0

8

服装色彩搭配

2.0

9

花道-插花技艺养成

2.0

10

纺织图案数字化设计

2.0

11

茶艺美学

2.0

12

纺织文化与技术

2.0

13

中国文化

2.0

14

趣味美学

2.0

15

手工编织

2.0

16

演讲与口才

2.0

17

服装面料欣赏

2.0

18

硬笔书法

2.0

19

芳香护肤与护理

2.0

20

珠宝欣赏与鉴定

2.0

21

生活物品美学

2.0

22

水彩画技法与临摹

2.0

23

新程序”艺术设计思维训练1-植物蓝染

2.0

24

装饰版画

2.0

25

工笔画

2.0

26

皮肤护理与美容基础

2.0

27

模特与礼仪训练

2.0

28

时尚奢侈品赏析

2.0

29

唐卡艺术绘制与篆刻

2.0

30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

2.0

31

文化地理

2.0

32

中华诗词之美

2.0

一年来,学校扎实推进艺术类社团建设,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全校各专业学生以兴趣爱好为依托组建了X-show 模特社、爵士舞社、民乐团、畅想音乐社等17个艺术社团(详见表2),共有社员1936人,各社团分别聘请相关专业的老师,定期指导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比赛。全校艺术类社团以各种形式活泼、成果有效、范围广泛的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全面展现自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满足了当代青年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同时艺术类社团还为广大青年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对青年的成才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鲲海话剧社、礼仪社、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多次受邀参加常州市科教城、武进区团委举办的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被评为2020年常州市“十佳百优”学生社团评选高校组优秀社团。

表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一览表

序号

社团名称

业务指导教师姓名

1

民乐社

刘欣怡

2

优编坊

周生力

3

X-show 模特社

许东春

4

剪纸艺术社

关欣

5

手工艺社

沈泽竑

6

艺展社

曹琦,何卫平

7

动漫社

沈建

8

墨缘书法社

裴琴娟

9

鲲海话剧社

冯益芙

10

爵士舞社

赵阳

11

绣部落

刘云憬

12

礼仪社

曹晓旭

13

古典舞社

赵阳

14

影像力社

徐昱

15

瑜伽社

齐莹

16

TOP化妆社

蒋坤

序号

社团名称

业务指导教师姓名

17

畅想音乐社

陈玳

课堂教学和艺术社团实践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艺术教育和美好校园生活的需求。

五、艺术作品创作与创新创业实践相向共进

2020年12月,我校“常州民间展示体验馆”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入选江苏省“试点开放专业科普场馆”。全省22个场馆入选,我校是常州唯一一家入选单位。其中,非遗展示体验馆通过《教育部2015-2018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验收,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列为江苏省教育厅典型案例,由杨丽波、顾明智等主持的省哲社课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研究》获得“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在紫金奖•2020中国(南京)第二届大学生设计展上,我校的服装设计、纤维艺术、工艺美术等类别的优秀作品共50余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被组委会指定为“服饰·青春”服装专场秀,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由卞颖星、季凤芹老师指导的《迷失太空》作品获得服装设计类优秀奖,我校展位获得展陈设计优秀奖。

2021年,以“无界”为主题进行创作,师生共完成系列服装制作100余套,并于5月16日精彩亮相“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舞台,最终斩获“人才培养成果奖”、“高校时尚教育成果展视觉设计奖”、“面料运用奖”、“新人奖优秀奖”四项大奖。本届时装周作品得到了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北京卫视等主流媒体对我校进行了专题报道,充分展示了我校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水平。

我校学子在全国职业院校服装制版与工艺技能大赛中喜获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今年我校还举办了拉萨市《手工编织与使用技能》培训班,来自西藏的18名藏民,年龄跨度从27岁到52岁,本次交流由拉萨达孜区妇联组织,是江苏省援藏项目的一个部分,整个学习期为15天,学员们先后学习了刺绣、纤维编制,扎染等民间技艺,学员们收获满满,他们将通过这些技艺,改善生活条件,走共同富裕之路。同时,还加强了与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帮扶。

2021年6月,学校还成功举办“巾帼心向党•奋斗新征程”百米编织长卷开卷仪式,作品以“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为重点,图文结合,展现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和功绩,体现“四史”学习教育内容。先后共有155名教职工,110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历时1个多月。百米长卷编织的过程展现了“常纺精神”。一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心;二是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的精神;三是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四是源于情怀、提升情感的共鸣。6月份,创意学院还举办“传承的力量”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师作品展,共展出展出作品形式多样,包含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书法、设计、摄影、视频、手工作品100余件。吴访升书记参加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一是聚焦立德树人,打造美育特色,二是讲好红色故事,提高本领能力,三是坚持守正创新,讴歌时代旋律。我校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 红色专项赛全国一等奖。我校张超、刘思、仝玉老师指导的《核武人》脱颖而出,成为江苏省唯一晋级国赛的高职院校作品。5月6日,由创意学院主办的三位学生的“清逸龙城”书画作品联展圆满成功。我校三名学子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最美职校生”荣誉称号。

校园中每周三下午的“百草根商贸集市创业实践”活动已成为校内外出了名的创业品牌课程。在这个创业实践课堂上,经常会见到学生在售卖制作的艺术作品,有的是自制的发钗、发卡、手链、项链等装饰品,有的是自制的皮包、掐丝画、唐卡等艺术品,还有的是自己编织的毛绒坐垫、地毯垫等生活用品。徐静老师和电商专业“网红主播”也是学校师生艺术作品的“带货达人”。今年来,我校还先后举办了兴化菜花节时装秀,査家湾梨花节时装秀,西夏墅东南村稻田理想时装秀,并与稻田理想“隐居乡里的品牌”合作开发农产品包装和文创产品开发,通过合作,加强美育传播,促进乡村振兴,充分展现了我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特色。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举措

艺术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力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艺术类课程特色教材开发力度不大、成果不丰;文化艺术展示中心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艺术素养的多元评价制度尚未完善等。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将大力深化艺术教育改革,确立明晰的改革思路,推出扎实有效的改进和发展举措,加大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艺术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将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加强艺术教育工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逐步建设艺术教育考核的“大数据”评价体系。

总之,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公共艺术教育改革路径,配合《大学美育》教材的出版,着力提升艺术教育服务全院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艺术通识教育《大学美育》的视角,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艺术教育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也将进一步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将艺术教育打造出常纺特色品牌,为提升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做出贡献。


©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校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滆湖中路53号  邮编:213164